上海辦公家具廠創業之初,均以家族式作坊形態、由幾個或幾十個人組成,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大部分偏低。在企業初期,家族化成份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作用,低素質從業人員在傳統手工藝與機械利用率程度不高的辦公家具行業中,正好符合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需求。然而,中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市場競爭的白熱化與國外辦公家具產業的沖擊,上海辦公家具民營企業又面臨著新的危機——人才的危機。
上海辦公家具產業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春風沐浴,雖然在WTO與關聯產業的帶動下促進了上海辦公家具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相關政策與上海辦公家具的市場培育度逐步形成,或者在同行業及關聯行業的成長過程中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成敗管理經驗在上海辦公家具企業加以引用外,上海辦公家具廠家在“人才與戰略”的整體管理水平上仍然良莠不齊。由于缺乏戰略思維能力,加之規模小、經營項目雜亂,上海辦公家具產業又沒有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帶,甚至出現了惡性競爭與畸形發展。
以辦公家具產品的設計為例,95%的企業都有行業“抄襲風”,從沒有考慮如何去進行設計理念、功能、材料、人性上的創新。今天上海辦公家具的某某公司出了一款,明天全市場都在仿造并且低價出售。中國國內辦公家具雖然以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具有一點的產業群發展趨勢,但90%的上海辦公家具廠家在“人才與戰略”上仍然談不上戰略層面上的管理深度,只停留在事務性的表面或以市場跟隨者的身份出現(如有的企業只設立該部門、成為了虛擬的組織,但沒有具體的人去運作。
以戰略為例,上海辦公家具廠家的的人才與品牌兩大經營戰略是眾多辦公家具公司的管理弱項且現階段必須強化的,然而上海辦公家具廠家的管理尚未完善,戰略又從何而來?人才尚未具備,戰略誰來運作?甚至有的辦公家具公司老板是學習了、提升了,但管理人員和工人仍在原地踏步,故而出現了管理上的錯位與斷層。
由此可見,“人才與戰略”成為上海辦公家具廠發展上的兩大“絆腳石”;本身就屬于滯后型的行業,由于“人才與戰略”的匱乏,對上海辦公家具廠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上海的辦公家具行業中,目前每年就有20%的辦公家具廠被市場無情的淘汰出局。在人才與戰略高度重視的今天,上海辦公家具行業內的企業家們、老板們不得不承認,辦公家具人才的匱乏與辦公家具企業戰略決策上的隨意性,是上海辦公家具行業“重新洗牌”格局中面臨的最主要的兩大危機了。
面對上海辦公家具同行業與國外辦公家具企業的激烈競爭,上海辦公家具廠素手無策了。雖然花重金聘請一些人才,但終因上海辦公家具廠老板的經營觀念有問題,使人才無法施展才華而紛紛離去,這就是上海辦公家具民營企業中所謂的“老板文化”而導致的管理結果。
再如美國市場上出現對中國辦公家具出口的“反傾銷”、2004年上海辦公家具行業并購等等,無不反映出辦公家具企業人才與戰略管理的重要性。近年,上海辦公家具行業內上演了人才爭奪戰,你爭我奪,不是“人才”也變炒成“人才”了;突發奇想,一個“點子”也變成“戰略”了!一陣忙乎,結果業績與利潤還是沒有提升,反而費用與管理成本大大增加。
可見上海辦公家具廠家在“人才與戰略”兩大危機的運作上,還是顯得底氣不足!遺憾的是,上海辦公家具的大部分企業只喜歡把現在同過去比、今年的利潤同去年比,而并沒有同行業之間相比。我們很少看到或者具有遠見卓識的小部分上海辦公家具廠家,時刻把危機放在第一位、精益求精,敢于同國內先進的同行業去比、敢于同國內外的先進同行業去比,不斷優化上海辦公家具廠家的管理與創新工作,使辦公家具公司變成基業常青的百年老企業。所以,上海辦公家具廠家面對WTO的加入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就顯得力不從心,最終將被實力雄厚的辦公家具同行業并購或被市場無情的淘汰。